金渡镇坐落于高要市的中部偏北,与肇庆城区一河之隔,肇庆大桥、广肇高速公路穿镇而过。金渡花席既是平时的床上用品,又是传统工艺的精品。金渡花席原产地是高要的金渡镇,以手工编织而成。原材料是蒲草(即芏),因而又名蒲席,或名芏席。后改进工艺,将芏染...

金渡镇坐落于高要市的中部偏北,与肇庆城区一河之隔,肇庆大桥、广肇高速公路穿镇而过。金渡花席既是平时的床上用品,又是传统工艺的精品。金渡花席原产地是高要的金渡镇,以手工编织而成。原材料是蒲草(即芏),因而又名蒲席,或名芏席。后改进工艺,将芏染上各种颜色,编织出来的蒲席称为花席。早在宋朝,金渡花席已是高要大宗外销的经济特产之一,几百年来,一直远销国内外。六十年代中期,国家主席-出访东南亚各国时,曾以工艺精湛的金渡花席作为特点礼品,馈赠外国友人。 花席的编织工序冗杂,是用种植3年多的蒲草收割后,经过晒黄、筛选、舂平、漂染等,再按样图经过编织,最后还要用坚硬滑石打磨平整,才算编织完成。一张细料(每寸15条芏以上)大床席,熟练的编织工都要花上5天时间,若编织复杂的图案,则要花上更多时日。伴随时间的推移,社会需要量日渐扩大,大家对花席的工艺提出更高需要,花席的品种和式样也愈加多,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期,就有新的进步和突破。编织工人可以把北京天安门的图案、漂亮的肇庆七星岩牌坊图案、庆祝香港回归、振兴高要等字样编织在花席上。在建国十周年之际,高要县人民政府曾以花席送北京展览,金渡花席哄动全国。一九九七年,值香港回归之际,金渡镇水边祥兴花席厂,为适应市场需要,大胆改革革新,在漂染和编织工艺上又有新的突破,改变了花席的性能,使花席不但适用于硬板床,而且也适用于当今大家常见用的弹簧床垫等软性床,解决了以往花席铺在弹簧床垫上容易在中间地方断裂的难点,花席具备实用性和观赏性。金渡花席的名声远播海内外,当时以每张一千元的价格被香港商人抢购一空,在花席史上添上浑煌的一笔。 金渡花席是高要的传统特产,观感好,手工精细,款式新颖,色泽鲜艳,图案明确,花纹多样,手感好,柔软光滑,轻巧便捷,可折叠,既美观,又耐磨,卫生舒适,冬暖夏凉,特别对人体起到保健用途。 编织凉席的主要原材料有灯心草、蒲草、马蔺草三大类。灯草主产于浙江、四川、湖南等,马蔺草主要产于台湾、福建等地,而蒲草则以广东高要为佳。高要人编著织的凉席都用蒲草。高要金渡人种植的蒲草,细长,光洁,柔韧。《岭南杂记》有载:蒲草出端州,细滑胜于他处,名赛龙须,皆此物也。 蒲草又称芏(音土)。种芏之田以能排灌水的山坑田最适合,种植时间为两年半。收成季节以中秋过后为最好。芏身有腊质,坚韧性强,每条芏有1.5至2公斤的拉力,具备白果头、青针尾、刺死蛤的特征。即芏头如白果,芏屐如青色银针,芏尾之坚能刺死青蛙。蒲草又分为划和朗草两大类,前者细长用来编织花席,后者短粗多用于编织蒲席。蒲草以把为计算单位,以编织凉席子12张、花席6张或驳草花席3张为1把,依据这个标准定出每种规格草把的规围大小,俗语称芏斗,为高要特有些计量方面军法。 高要金渡人刚开始时是手蒲划编织蒲包、芏袋等简单用品,后来发现用芏草具备夏凉冬暖的特点,于是这类带原来芏色的青席便产生了,这是高要花席的前身。当时编织青席的主要以金渡村的妇女为主,将来进步周围乡镇,逐步形成家庭手工业。 白席的起源。据了解很长时间以前,高要金渡有间专门贩运青席、蒗包的商号,常常用木船运输草席往南海、顺德等地供应。有一次,船行至沙浦桃溪附近,商到-,大风吹翻了货船,船上的草席、蒲包全都翻沉到西江河中。船主将水中的一批青席、蒲包打捞上,摊开放在沙滩上晒晾,经过1、二个昼夜,说也奇怪,青席变为白色或金黄色,比原来漂亮多了,货主返村后,将这次偶然的收成加以研究,逐步探索出一条晒芏制作的工艺,经过旺制加工后的芏织成的席子豢色金黄,质地软滑,水平比青席大有提升。这是金渡花席史上的首次改革。 花席的出现。十九世纪末,高要金渡有一个在外洋轮船上打工的人,有一次,他从国外买了一些洋红、洋绿的颗粒产羰料回来,教村人用这类产料把织席的芏染成红、绿色,编席时争草与白相间,形成各种色彩的图案,称为花席。这种草席一上市,就受群众欢迎,争相购买。这是金渡花席史上的第二次改革。 花席与文字的结合。解放初期,金镇沙头有间名叫永寿庵的尼姑庵,庵内有个心灵手巧的中年尼姑,大家都叫她做尼姑念,略识文字,织花席是她的拿手本领。她独出心载,编织出一张有和平万岁四个美术字的席子,哄动一时,大家争相仿效。从尼姑念开始出现图案与字体的结合,成为花高史上的第三次改革。